close

根據調查顯示,孩子在的成長過程中,受到心理傷害的次數遠比生理傷害多,而令人遺憾的是,最常造成孩子心理傷害的,不是別人,正是媽媽。媽媽們在一開始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,到後來,媽媽則是明知會傷孩子的心,但卻習以為常,已經不想改變了。

沒有哪一位女性天生就懂如何當媽媽,也沒有哪位媽媽天生就知道如何當個夠好媽媽。「媽媽」這個大招牌,並不能保證女性在生下一個小孩時,便自然而然的懂得如何對待、教養與撫育孩子。事實上,媽媽給孩子的教養通常是以她的背景經驗出發,來補足她們在童年時所感受到「有缺憾、有失落、不滿足」的位置,開始要求她的孩子來滿足她、成就她、供應她需求。

但是,這樣的教養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嗎? 到底孩子受到媽媽的影響有多少?對她們將來的影響又有多少?

 

現在媽媽普遍的現象

        現在的年輕媽媽大多是獨生子女,從小備受關注,心裡承受能力較差。根據調查顯示,許多媽媽現在一直無法轉變自己的角色,沒有意識到作為母親應該要承擔的責任,時常把自己當作也需要被寵愛的孩子,也因此,當身邊友人比較關注孩子,現在的媽媽反而會因此吃醋,感到心理不平衡。

        母親的成長就是要不斷配合孩子的需求做變化,同時又能針對個人做適當的改變。因此,孩子成長,媽媽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長中轉變和提升。雖然,媽媽的成長之路並不像孩子這麼明顯,但是媽媽的成長是在心裡上的轉變,應該從一個被寵愛的角色,到達一個會疼愛、關心家人的角色。

父母給孩子的童年依附經驗問題,可能造成孩子未來的心理傷害

FavazzaConterio發現孩子如果在童年期與父母親的關係上較不親密,在照顧上受到忽略,長大後比較無法信任別人,也缺乏人際互動技巧,容易在人際相處上遭遇挫折。

        另外,研究也顯示: 習慣性自我傷害的人,在童年階段受到父母虐待的個案占人數比62%

家是一個提供給人溫暖、舒適、安全的城堡,而父母則是這座城堡的建構者及保護者。但從許多研究皆發現,一個功能不足的家庭所帶給子女的影響極大,現今社會在快速變遷下,造成許多家庭功能失調,不僅讓孩子成為家庭中的代罪羔羊,也產生了許多隱藏性的心理問題,為了預防自傷行為的發生,夫妻間良好的溝通模式、家庭經營、以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,才能避免孩子造成研究心理傷害的悲劇。

 

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行為1: 給孩子買自己喜歡的玩具

        許多時候媽媽買給孩子的玩具,是因為自己喜歡,並不適合孩子的發展、性別、年齡,這類的玩具除了對孩子是沒有吸引力外,長久以來孩子的需求一直無法達成滿足,就會感覺到學習慾望及發展的減低。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更大一點時候,會開始有自我意願,他會開始說出自己的喜好,說出自己的需求,這時候媽媽更應該適時的尊重孩子合理的要求,如果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,讓孩子能夠有自我主張的選擇權,並且可以跟孩子說明他的選擇會有甚麼結果,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選擇產生責任感。

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行為2: 和孩子爭寵

        孩子來到世上,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,女兒更是如此。女兒最先認識的異性就是父親,他們會想要獨佔有父親,可是想要獨自佔有父親的常常是母親。因此,女兒對母親就會產生一種敵意和反抗的情緒心理,這就是佛洛伊德提的俄狄浦斯情結」,情緒會一直在那裏,長大後也可能持續保持著,內心就會產生矛盾衝突。

        有些孩子長大後會知道這樣是不對的,但是自己的潛意識卻常常無法控制自己,這種不安的情緒可能會持續放大,會感覺到四周很多人,包括自己家人,都跟他是有敵意的。

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行為3: 媽媽需要孩子的疼愛

        許多時候媽媽都很想逃避做母親的責任,她們潛意識裡常常會希望自己才是備受矚目,或是備受疼愛的對象。這種想法就會與孩子爭鋒相對,並且會希望連孩子都要了解她,慢慢的孩子就會產生不被疼愛以及莫名的附加上照顧媽媽的責任。

過度依賴孩子是讓孩子心理負擔過重。孩子這時期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,但常常卻被不自知的加上了要疼愛媽媽,孩子會變得老成,責任感過強,思維也開始複雜起來。在外人看來,孩子是成熟懂事,但實際上,他們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感受,自我的需求感覺被埋沒,孩子的天真爛漫慢慢消失,對家裡的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。

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行為4: 媽媽情緒很善變

        女人的情緒像水一樣,情緒好的時候旁邊的人事物看起來都是開心的、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為了一點小事發脾氣。然而,這種情緒的轉變,會影響孩子對母親的距離感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小時候對媽媽的態度影響了他對家庭的想法。如果一個孩子常常受到母親的壞脾氣的干擾,長期下來即便媽媽之後做了甚麼事情補救,孩子還是會覺得他們缺乏母愛,而無法對家庭有認同感。

        許多情緒化的心理常常來自童年,然而這種童年的經驗不應該持續的發生在下一代的身上。因為當媽媽一生氣,開始說了狠話,之後要彌補可能已經是於事無補了。

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行為5: 媽媽常常不在身邊

每個孩子一出生都將媽媽當做一個保護傘,媽媽一離開,孩子就會感到焦慮。如果媽媽經常不在孩子身邊,孩子無法在童年時受到母愛,之後就有可難有愛別人的能力。

孩子在慢慢長大後,如果母愛的需求一直未被達成,他們可能就會開始尋找象徵的媽媽,像是娃娃、毛毯、小毛巾,晚上睡覺會抱著他,將對母親的需求轉移到物件上面,開始與物件產生親密的聯繫。

在這提醒各位爸媽,孩子需要有強烈的肢體接觸的感覺,這個是給孩子一個保護傘的感覺。這時候父母的安撫、陪伴,可以讓孩子克服恐懼、焦慮的心理,也慢慢地給孩子一種安全的感覺喔!

媽媽的犧牲真的很大,責任也很大,對愛孩子必須是出自內心,如何從愛孩子中慢慢與孩子一起成長。當然,許多人會認為他們已經為了家庭付出很多,孩子應該要了解,但是對孩子的付出應該是心甘情願的,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需要真誠相待,而不是斤斤計較付出的部分。

也許,許多媽媽都犯了以上的一些問題,但是生命就是一個流動的過程,你帶給孩子的,孩子也會持續的往下延伸。而你今天發現了,願意做更改,孩子也會發現你的改變,之後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喔!

 

 

台北數位樂學_幼教編輯顧問_湯梓辰博士編寫。

【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,更多精彩幼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#母親的影響力 #心理傷害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zLab幼兒教養 的頭像
    KizLab幼兒教養

    KizLab幼兒教養的部落格

    KizLab幼兒教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