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知負荷理論起源於1980年代,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教育學院的J. Sweller所提出,其理論是相信人類會依照個人之需求進行認知行為,而當此認知行為超過負荷量時,人類會無法接觸任何資訊,嚴重者甚至會干擾到之前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動機。

     

許多時候,認知是一種記憶的過程。當研究者探討人類的記憶平均能力時,我們發現: 大人的記憶量平均是5-9條訊息,而記憶下能處理的工作是平均2-3件工作。幼兒的記憶量更短,七歲以內的幼兒的記憶量依照研究平均如下:

 

認知負荷是假設我們人類學習是靠著記憶所組成,短期記憶是可以短時間的記入資訊,這些資訊儲存在人類的訊息區,當短期記憶被認知、被接受、被學習,就會進入長期記憶的階段。不同於短期記憶,長期記憶是無限的,儲存的內容可以是很多元的,即便是很小、零碎的片段,只要內容對接受者是有意義的話,就可能會轉化成長期記憶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然而,要怎麼樣去避免孩子的認知負荷呢? 以下是Kizpad的建議,這些建議也實際落實在我們的遊戲上,讓幼兒的學習更有效果。

 

  1. 圖像記憶: 研究發現,七歲以前的幼兒主要是透過圖像來記憶,而圖像記憶也被發現最容易被轉移到長期記憶中。圖像記憶不但可以縮減孩子紀錄一件事情的困境,並且也可以減低短期記憶上的負荷,幫助孩子思考更邏輯化。

 

  1. 操作體驗記憶: 七歲以前的孩子主要是以感官做體驗,因此操作型的學習及記憶,更能幫助孩子去產生學習。給予孩子的東西避免太多記憶性的知識,即使要給予記憶性的知識,也請斟酌給予孩子體驗的機會,讓孩子用真實的體驗去記憶,而非是純背誦方式來記憶。

 

  1. 快樂的情境: 在認知負荷的研究中可發現,心理負荷是認知負荷中的主要因素。孩子如果願意努力學習,認知負荷的問題會慢慢消除。因此,學習上心裡的情境,造就了孩子認知的可能性。讓孩子保持快樂地學習的心情,減少無謂的失敗感,提供一點挑戰,讓孩子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,獲得滿足,減少認知負荷的危險。

 

許多研究顯示,孩子之所以會產生認知負荷,主要的因素是來自於不當的教學設計,教學應該符合孩子的需求,以孩子的發展出發,了解孩子、認識孩子,方能設計出最符合孩子學習的內容。

 

 

台北數位樂學_幼教編輯顧問_湯梓辰博士編寫。

【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,更多精彩幼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

參考文獻:

  1. Woodworth,R.S.Schlosberg,H.1965,Experimental psychology. New YorkHoltRinehart Winston.
  2. Sweller, J (June 1988). "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: Effects on learning". Cognitive Science 12 (2): 257–285.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#認知負荷 #學習 #遊戲學習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zLab幼兒教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