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,您辛苦了

 

「媽媽手」最容易發生在生產過後的婦女,因為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,或反覆用力過度所引起的症狀,比方說:洗衣服、扭毛巾等。另一個會導致媽媽手的原因是ㄧ些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,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,此時,只要稍有施力不當,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、大拇指過度外展等,便容易患上「媽媽手」。

「媽媽手」會有什麼症狀?

主要症狀是大拇指的跟不會疼痛,尤其翹起拇指比「讚」的手勢時會更痛。會感覺到無力感且大拇指「卡卡的」,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。

如何治療「媽媽手」?

ㄧ但在大拇指根部位置出現上述情況,必須讓手做適當的休息。同時藉由冰敷來降低疼痛的感覺。如果還是持續沒有降低疼痛感,就需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。ㄧ般會給予口服抗發炎藥物來降低疼痛及消腫,再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,讓病程縮短。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療、電療、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。ㄧ般醫生也會請由職能治療師依病患本身的手型而塑造的輔具,讓大拇指和手腕固定於最自然的位置。

如何預防「媽媽手」再發生呢?

平常在抱嬰兒時,媽媽避免讓嬰兒的身體重量只讓虎口及大拇指承受。媽媽在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,或是同一個姿勢持續太長的時間。ㄧ些需要大拇指重複做的動作,可以改換成其他方式,例如,擰毛巾可以改用「壓」的方式,已減少讓大拇指一直處在持續用力的情況下。一但疼痛症狀消失後,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。

台北數位樂學_特教顧問_蕭凱仁

【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,更多精彩特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#媽媽手 #媽媽健康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zLab幼兒教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