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以來,我們一直以為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非常大,但是實際上孩子的社會化、人格發展等等能力卻是在同儕團隊中形成。換句話說,孩子與他們同伴的世界才是他們塑造性格的主要地方。

根據美國心理學年刊 (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) 在探討童年孩子同儕關係和社交能力的研究發現。假使孩子在童年時間缺乏正向的社交互動,孩子之後容易陷入退縮、孤單、憂慮與焦慮的狀態。孩子在早期不被同儕的孩子接納,也是會造成日後輟學、心理、行為問題的問題。

 

孩子選擇玩伴是從幾歲開始?

      一歲多的孩子較無法與同年齡或另一個一歲的嬰兒玩起來,這時期的孩子通常都是需要成人的輔助來學習。但是,當孩子到達兩歲的時候,他們就可以與同儕進行互動。

        美國艾克曼教授為了探討此問題,將不同年齡層的兩個孩子放在同一個空間進行觀察。研究發現: 孩子到達兩歲,會對互相模仿同年齡的孩子行為,這樣的行為像是一個孩子拿了一顆球,另一個孩子看到了也會拿起一顆球。假使空間裡面只有一顆球,第一個孩子拿到球了之後,第二個孩子就會很想拿走第一個孩子手上的球。

 

每個年齡層跟玩伴玩的遊戲

學齡前幼兒比較喜歡跟甚麼年紀的孩子做朋友呢?

三歲的孩子會開始交朋友,形成友誼。他們已經開始建構同儕關係的工作模式,孩子可以決定喜歡跟誰好。在幼稚園或托兒所,你會看見小孩子每一天都跟同樣的玩伴一起玩,在一個有各種年齡的學校裡,你可以看到許多孩子還是跟同年齡的一起玩。小孩子也比較會跟同性別的一起玩,到五歲的時候,他們幾乎是只跟同一性別的孩子玩。

在以前的社會中,通常家人是孩子的玩伴,而家人像是兄弟姊妹、表兄弟姊妹、堂兄弟姊妹,而這其中就一定會有年齡大的孩子帶領小一點的孩子來玩遊戲。事實上,在不同年齡層孩子的喜好會有不同,而許多時候大一點的孩子的同理心並未發展完成,因此對小一點的孩子就常常會有不耐煩,可能會捉弄、取笑他們。因此,建議父母如果孩子的玩伴是年紀大一點、或小一點的小孩,那就要有大人在一旁監督,避免一些遊戲中的受傷及霸凌出現喔!

孩子交朋友就如鏡中自我的探討自己

        社會心理學家 Cooley 在「鏡中自我」的概念中指出,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,能反映出別人表現的樣貌,而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會依據他人的表現而形成,進而了解自己在人群中是否受歡迎或被拒絕的。研究指出,當受歡迎幼兒與他人互動有不舒服感覺時,他們會知覺並解釋是因為自己使用不適當的方法,使得同儕互動產生了負面的結果。至於被拒絕的幼兒,別人對於他們的評價大都是焦慮、孤單沮喪,是自私的。因此,教導孩子觀察別人的行為之餘,可以探討自己行為。研究發現: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是讓人不喜歡、不舒服的時候,他們就會修正自己的行為,這也造就了孩子個性的轉變。

如何教孩子多交朋友呢?

        假若孩子生性害羞,可以與外向或社交能力較好的孩子配對,因為孩子間的鼓勵比大人還更適合去讓孩子與他人進行互動。也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,一起完成一項任務,這樣就能在童年之間累積與同儕相處的正向經驗,進入自我轉變與同儕關係更為密切,使孩子更能適應團體生活。另外,孩子本身對同儕也會有好惡,有時候彼此頻率不對,也無法去強迫孩子去跟自己不對頭的人做朋友。因此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,應該多讓孩子接觸團體,讓孩子找出跟自己氣味相同的好朋友。

 

台北數位樂學_幼教編輯顧問_湯梓辰博士編寫。

【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,更多精彩幼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

arrow
arrow

    KizLab幼兒教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