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們小時候,總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。他們常常幻想有一個並不真正存在的朋友,他可以每天陪自己玩耍、聊天,甚至一起吃飯睡覺。他們喜歡這樣的朋友,有時更甚於現實世界裡的伙伴。其實在孩子們的世界裡,一個幻想朋友,也許就打開了一扇心靈之門。

相信不少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階段中,曾觀察到有些孩子會有一個、或數個幻想朋友,這些幻想朋友會陪伴孩子一起玩耍、和他說話、一起開心、難過,好像真的存在著一樣;有些家長會因此感到不安,擔心孩子是不是因為太孤單? 這樣的行為會不會因此影響孩子與現實生活的朋友互動?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有幻想朋友呢?

 

幻想朋友是甚麼?

心理學上來說「幻想朋友」,英文為「Imaginary friend」,就是指小孩子利用幻想虛構出來的朋友;這個朋友會陪小孩子玩﹐但事實上這朋友根本只存在於孩子的幻想中。

根據研究﹐3-7 歲左右的孩子,大約 65% 的人都有至少一位幻想朋友存在在身邊。這種現象開始於幼兒時期,可能延續至青少年﹐這期間幻想朋友可能會不停地變換身份、外貌、個性﹐小孩子也會在不特定的時間用不同的幻想朋友來取代。

孩子的幻想朋友是對自身需求的投影;想當英雄的孩子,他們的幻想朋友可能就是拯救世界的超人;在學校容易被欺負或是生活不如意的孩子,他的幻想朋友可能就是一個願意聆聽心事的對象。因此家長也可透過孩子對幻想朋友的描述,了解孩子心理的思維,藉此認識孩子的心理世界喔~

孩子為什麼會有幻想朋友呢?

      

 幻想朋友不同於真正的朋友,玩輸了從不發脾氣、使性子,還總是能做孩子們做不到的事,去孩子們去不了的地方。

 

擁有幻想朋友並不代表孩子的心理有問題。事實上,它可能是心理生長發育必經的階段。通過與幻想朋友交談,孩子們也許能悟出現實生活的真諦;而在玩耍的過程中,孩子們也在探究他們所感興趣的議題。

 

 

擁有幻想朋友的孩子,智商及創造力高於普通孩子

俄勒岡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系,一同進行一項關於孩子和他們的幻想朋友的研究。研究發現: 7歲以下孩子,約有65%的人曾有過至少一個幻想朋友,而事實上這種幻想是有助於孩子的智商和創造力。

研究發現:孩子通常都知道幻想朋友是假裝的,因此幻想朋友做伴的孩子,往往比同齡人更優秀。他們通常有更強的口頭表達能力,在理解他人觀點方面也更勝一籌。早先的研究還顯示,擁有幻想朋友的孩子可能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智商,且更富於創造力。在遊戲時,他們比別的孩子顯得更快樂、更活潑一些。通常,大人會擔心孩子之所以有幻想朋友,是因為孩子害羞、不善於社交,但研究卻顯示,有幻想朋友的孩子通常比沒有幻想朋友的孩子有強的社交能力喔~

 

男孩女孩幻想朋友的不同

根據研究顯示,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有幻想朋友,而通常女孩的幻想朋友都會是人,而男孩的幻想朋友多以動物為主。有些孩子的幻想朋友是個實體物品,像是布娃娃、小玩具等,孩子會跟這些幻想朋友對話。

一般來說,小女生對幻想朋友的互動,常常都是觀察大人來做角色扮演。比方說: 「爸爸媽媽去上班,我們要在奶奶家乖乖等喔!」「媽媽說青菜有營養,你要乖乖吃喔!」或是將自己心裡害怕的事情跟幻想朋友訴說,比方:「天黑黑的,我保護你,別怕!」

孩子喜歡與幻想朋友互動,主要是因為他們喜歡擔任導演的角色;而許多小女生的幻想朋友會多於小男生,因為她們較需要發展她們的語言和社會技巧。她們會期盼朋友喜歡她們,也會希望大人能夠理解她們,自然而然,小女生在這些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下,就有可能會有幻想朋友的產生。


 

家長怎麼面對孩子的幻想朋友?

  1. 避免給孩子貼標籤,不過分干涉孩子的幻想朋友:

父母首先應該了解,幻想朋友通常在童年早期出現,在童年晚期消失,是一種兒童發展的暫時性心理現象。幻想朋友就像是孩子的安全依附品,他們可以陪伴孩子度過各種情感經驗,之後孩子會慢慢的遺忘,家長不需要過多的擔心、也不需要干涉孩子的幻想朋友,讓孩子可以藉由幻想朋友,陪伴他們跨越成長中可能面對的情感等等的問題。

 

 

  1. 參與孩子幻想朋友的互動,適時運用發揮教育功用:

家長有時可以利用幻想朋友陪伴孩子進入想像世界,運用孩子對假想玩伴的信賴,促使孩子產生正面行為。比方: “你的朋友不喜歡吃胡蘿蔔,但是胡蘿蔔對眼睛很好,還能讓你的朋友快快長高,我們要不要勸他吃一些呢?家長可以適時運用孩子的幻想朋友作為楷模,引發孩子表現好行為的動機。

 

 

  1. 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,讓孩子能夠與真實的朋友有互動:
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,來自父母的關注是引導孩子正確發展個性和社會性的重要條件。在發現孩子有幻想朋友的情況後,爸爸媽媽們需要更加關注孩子,引導其與周圍的孩子交往、玩耍,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。另外,父母也得設法為孩子創造機會,開發真實的友伴關係。這樣當孩子接觸到更多年齡相近的幼兒時,他們對自己的假想玩伴需求度也會隨之降低喔。 

 

台北數位樂學_幼教編輯顧問_湯梓辰編寫

 


參考文獻

[1]白瓊英,李紅. 國外假想夥伴功能研究述評[J]. 學前教育研究,2010,02:52-55.

[2]傅銳,李丹. 兒童的假想夥伴:理論與實證研究[J]. 心理科學,2010,01:78-82.

[3] Taylor, M. (1999) Imaginary Companions and the Children Who Create Them.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
[4] Taylor, M. & Carlson, S. (1997)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antasy and theory of mind. Child Development, 68(3) 436-458

 

【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,更多精彩幼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

 

arrow
arrow

    KizLab幼兒教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